马踏飞燕汉明长城又"露脸"了 甘肃"窟不窟"你说了算
原标题:【小陇画报·166期】马蹄寺:1600多年的寺庙 “长”在绝壁上的石窟群
(资料图片)
地处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马蹄寺充满神秘色彩。
之所以叫马蹄寺,是因山顶一石窟内留有深深的马蹄印迹,史载系天马神迹,马蹄寺由此而得名。
马蹄寺最大的看点就是石窟艺术,这里寺庙的殿堂都建在山上的石窟里,站在高处,俯瞰山中洞穴的寺庙,颇为壮观。
这里还是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宗教文化为一体的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
马蹄寺石窟群是丝绸之路甘肃段现存较为完好的一座重要的早期佛教石窟寺遗址,历史上就是河西走廊著名的佛教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群始建于十六国北凉时期,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
石窟群分布在1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尚存文物洞窟70多个,浮雕舍利塔462座,珍贵塑像500余身,壁画1200多平方米,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国到现在。明朝永乐年间改名普光寺,寺内原存的金鞍、龙袍,系清代乾隆赐给的御物。
马蹄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瓜州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它比著名的莫高窟还要早300年,更难能可贵的是,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
气势恢弘的“三十三天”,以7层21窟呈宝塔形开凿于悬崖峭壁,令人叹为观止;“高肉雕彩塑飞天”被赞誉为“东方飞天之精华 ”,为全国仅有;藏佛殿石窟规模之宏大,千佛洞石窟雕刻之精巧,虽非鬼斧神工,却也有梦挂魂牵之魅力。
早期崇信汉传佛教,元代以后藏传佛教在此兴盛,藏语为“卓玛让象”,意为菩萨自然出现的地方。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同时并存,是马蹄寺的一大特点。
马蹄山东面入口处的悬崖间,凿有许多龛洞,这就是千佛洞。现存窟龛依山崖走势自然分为南、中、北三段;南,中两段以佛窟为主,北段是浮雕石塔林。
整窟造像结构严整、统一和谐、富丽堂皇、以圆雕和高浮雕、影塑和彩绘相结合手法,层次分明地塑造众多的佛教人物形象,充分显示出5世纪前后中国早期石窟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
在高山顶上极目四望,黛山浮雪,流云舒卷,秀水隐现,草丰花繁,骏马游走其间,牧歌嘹亮云霄,令人心旷而忘忧。明人朱纸钧诗咏:“古刹层层出上方,云梯石磴步回长。金神宝相莲开座,玉梵清音月近床。茶沸烟腾禅出定,花飞泉落水流香。逢僧共说无生活,回首音尘意自忙。
古往今来,历史上不少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在马蹄寺都留下了许多踪迹和诗章。如今,天马神迹,薤谷石室,八功德水井,高王古墓,单于王古城,自然形成的孔雀石绿度母石像装藏绿度母塑像等美妙传说,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遐像。
这里有大量珍稀动植物物种,是重要的自然文化资源,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
近年来,肃南县让特色旅游产业成为了带动周边农牧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带领农牧民拓宽增收渠道的重要依托,让农牧民群众真正从旅游中受益增收,绘就一幅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发展前景。
本期小陇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啦,关注《小陇画报》,了解更多甘肃美景、人文历史、独特民俗,咱们下期再见。
本期小陇画报 图片提供 马蹄寺景区管理处 文字 屈杰文 常伟
相关新闻:【小陇画报·164期】武威:“马踏飞燕”出土地 汉武帝赐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屹立千年,从远古走来,历史的余晖播撒在这片广袤丰饶的土地上,勾勒出古老神秘的轮廓,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这里就是武威。“马踏飞燕故里”“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五凉文化、儒家文化,前承秦汉,后启隋唐,赓续了中华文明礼乐兴盛的荣光。
武威古称“凉州”,又称为雍州。处西域之襟喉,通一线于广漠。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曾是北朝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的首都,以及宋朝时期吐蕃部族建立的独立政权——六谷吐蕃的都城。是久负盛名的河西都会、“六朝古都”、丝路要冲。
在汉武帝时期,霍去病过焉支山千余里,打垮匈奴休屠王,占领了河西走廊的东端,汉武帝为了纪念这一战役,彰显西汉王朝的军威武功,把战争胜利的地方命名为武威,武威也就因此而得名。
两千多年中,匈奴、月氏、汉、鲜卑、党项、吐蕃等古老民族在此起寨筑城、生息繁衍,使这里成为一座堆满故事的古城,一处充盈着诗意的文化高地。
从汉代的铜车马、王仗简、仪礼简、医药简、对弈六博佣,到东晋的天梯山石窟、唐代的大钟、西夏的木缘塔、西夏碑、明代的文庙、清代的书院、民国的瑞安堡……武威,每一处遗迹都书写着一部历史,每一个景点都凝聚了一段传奇。
武威文庙也叫圣庙、孔庙,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宫阙式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壮,被誊为“陇右学宫之冠”,是文人墨客祭祀孔子的圣地,也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
汉文化陈列馆、凉州词话陈列馆、雷台汉墓,天下第一马“铜奔马”、巨型浮雕、牌楼、图腾柱以及堪称“世界之最”的铜车马仪仗俑队列,凝聚了汉文化精粹。
武威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第一站。始建于东晋时期北凉的天梯山石窟,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喻为“石窟鼻祖”。
飞檐翘角,铜鼓暮钟,香雾缭绕。鸠摩罗什寺是鸠摩罗什祖师初入内地译经之处。鸠摩罗什译经于此,开启了佛教东传的序幕。
白塔会盟,镌刻着西藏归属中央行政管辖的不朽印记。西夏辅郡,党项遗珠,峥嵘岁月,可歌可泣。
西夏博物馆尤其是那一通西夏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更是迄今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属国家一级文物。
全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堡寨式民居瑞安堡等古迹景点同样是领了武威古老的绝佳之地。
武威还有“葡萄酒城”的美誉。唐代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更是让武威葡萄酒名扬四海。
品味今日烟火,凉州贤孝、西凉乐舞,攻鼓擂动,宛然在目。千年农耕底蕴,在舌尖味蕾上跳跃,万里沃野丰饶,于瓜甜果香中传唱。
硕大的摩天轮光芒耀眼,绿意盎然的天马湖畔高楼林立……像极了一曲悠扬的协奏曲,昭示出人民的幸福与安康!
今日武威,一幅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和谐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本期小陇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啦,关注《小陇画报》,了解更多甘肃美景、人文历史、独特民俗,咱们下期再见。
本期小陇画报 图片提供 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武威市文联、天祝县委宣传部王守辉 文字 本网记者 张振国 屈杰文
相关新闻:【小陇画报·167期】永昌:探秘汉明长城,触摸历史的沧桑与温度
永昌,地处河西走廊蜂腰地段,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咽喉,既是古代军事防御的边塞重镇,又是商贸文化交流的要道,素有“控扼甘凉”“西北孔道”之称。
祁连山丰沛的冰雪融水奔腾而下,将这里滋养出一派牧草翻滚羊马成群的景象。
自古以来,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不断交融,碰撞形成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西汉时强悍的匈奴据守着河西走廊,不断对中原王朝的边境发动进攻。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凭借国富兵强驱逐了匈奴,将河西走廊纳入汉王朝版图,随即汉王朝在河西走廊推行郡县治,在今永昌境内先后设立鸾鸟、番禾、显美、骊靬四县,这是永昌县境内有县治历史的开端。
永昌风景秀丽,雪山冰川、森林草原、戈壁绿洲、沙漠湿地等自然地貌一应俱全。
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因清泉汇集,潭水若漫而得名。俯瞰北海子,但见金川河蜿蜒盘曲,碧波清澄,宛如明镜,像一条透明的银丝带盘绕在绿洲田野之间,又宛如一位仙女在云中持练长舞,若隐若现,又似对镜梳妆,临水照容。
横贯于永昌县境内的汉明长城保存完好,气势磅礴、苍凉古朴,宛如一条巨龙穿行于茫茫戈壁。
汉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北部匈奴的入侵而修建,是早期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在荒漠戈壁和高山之巅,堪称人类文明史上一大见证。
明长城俗称“边墙”,主要是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等民族部落的侵扰。长城沿线的各种城、关、隘口、敌台、烽火台、堡子与“边墙”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北武当山,是一处独有西北壮丽山色及丰富宗教底蕴的圣地,这里香烟缭绕,钟磬微微。武当山下,泉水潺潺、绿草如茵,从山顶远眺,蓝天碧野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金川峡水库湖光倒影,风光旎漪,生态优美,魅力无穷!白天鹅、大白鹭、绿头鸭、秋沙鸭在这里择水而栖,嬉戏觅食,尽显美姿。正可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花大门,古丝绸之道的咽喉要道,在形如睡佛山体的陡峭崖壁上,留下了西夏至明朝时期形状大小不同的石窟石刻50余处,是西夏文化与佛教文化结合的见证。
圣容,即皇帝的容貌和气色。圣容寺,从北周初建到隋、唐、西夏、元 、清等维修都为朝廷所为,因此,圣容寺曾为皇家寺院。
在圣容寺南、北两侧的山顶上,屹立着两座七级佛塔,为唐代早中期所建,是甘肃省现存最古老的佛塔,弥足珍贵。
御山峡谷还有西夏六体文石刻,花大门石刻,北山岩画,高昌王墓等景点。198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昌钟鼓楼,河西走廊上的第一楼!钟鼓楼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内置钟、鼓,晨钟暮鼓,声闻四达,籍以振兴文教,教化民众,历经数百年风雨浸润,是永昌历史文化的象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杰作,也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永昌,这座古老的城市,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一颗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祁连山下一片神奇的绿洲。
本期小陇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啦,关注《小陇画报》,了解更多甘肃美景、人文历史、独特民俗,咱们下期再见。
本期小陇画报 摄影 李捷 薛永成 梅兴仁 马贤明 陈有贞 刘忠文 王生军 文字 闫红海 屈杰文
相关新闻:【小陇画报·165期】崇信:山水龙泉人间仙境 千年古柏福泽一方
滔滔汭河,奔腾放歌。古槐浓荫,福泽一方。尊崇诚信,芮鞫之兴。
崇信地处黄土高原山巅的皱褶之中。从空中俯瞰,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崇信”的名字始于唐代,唐将李元谅为抗击吐蕃而筑崇信城,置“崇信军”,屯兵垦边,教化边民兵卒相互尊崇信任。宋代的时候划分了行政区域,设了县,属凤翔府辖,仍以“崇信”二字为县名,延续至今。
崇信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民俗资源丰富,曾是先周、先秦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的齐家、仰韶文化遗址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这里曾是唐关古道之要塞,有饱含历史遗韵的唐王谷、上马石、御马泉、点将台、统兵处、打鼓台、绕旗山、宰相坪等古战场遗迹,有战马刨泉以解三军之渴、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唐王赦刺、茂公落马等传说故事。
“止旅乃密,芮鞫之即”。“芮鞫”(jū)出自《诗经·大雅·公刘》。朱熹的注解是:水湾之内称芮,水湾之外称鞫,而崇信就是孕育“芮鞫”的地方。
崇信在周为芮鞫仙原,这片土地又成为《诗经》里的“公刘故里”。农耕先祖公刘,曾在这块土地上教民稼穑,开启了人类农业文明的先河。这些文明的碎片和先民的足印,有渊源、有故事、有精神、有梦想。
走进崇信,就走进了《诗经》,走进了一部悠长而渺远的历史故事,走进了山情水韵,走进了一株五谷庄稼四季轮回的经书,走进了一个个古老山村的前世今生,走进了不曾来过的世外桃源。
尊崇诚信的崇信大地,风景之中有故事,故事里面有奇观。
龙泉寺背靠风翥山,南临讷河,这里泉水甘甜,花香鸟语,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东、西台分别有公刘庙和距今5000多年的齐家文化遗址等。
五龙山又名乌龙山,山势巍峨雄峻,峭壁如刀削,悬石若危卵,沟壑蜿蜒曲折。这里是天然氧吧,也曾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登高望远,晴日可揽群山胜景,雨日可赏雾峰云海。
唐帽山峰岭嵯峨,林启波涛,生长着豹、鹿、麝、獐等珍稀野生动物,药材种类较为丰富,松、柏、槐、桦、铁橡、青冈等六十多种树木植物,为森林秘境营造了更加浓郁的草木之境。
三千年的约定,三千年的守望。这里有气势磅礴地长了3200多年的“华夏古槐王”。陇上有古槐,风华三千秋;气吞雪山白,枝叶覆九州。大槐树周遭群山葱茏、涟漪欢歌,依山傍水、幽静温婉,遮天蔽日,威风气派。
这里还有一棵与“龙泉”相映成趣,相遇千年的“三义柏”,树身庞大,树姿秀丽,树冠呈扁圆形,枝柯繁茂,伸展弯曲,如游龙腾蛟蔚为壮观。三义柏千年不倒,将刘备羽、张飞的结义之举,演绎成一棵树地老天荒中的佳话,同一树上形成刺柏、棉柏、侧柏三种叶子,因此得名“三义柏”。
这里民俗浓厚,独具特色。崇信“弦子腔”,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以高腔多韵味,内容多元。“顶灯说唱”汇集劳动人民智慧,以头顶燃灯说唱,唱武相伴相谐的特色,独具观赏性和趣味性。“崇信民歌”承继武康郡王与民共唱的山歌小调,以曲调优美,歌词精彩而广受欢迎。
崇信,山水相宜,如诗如画,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是一块镶在高原山巅的碧玉,到处青山绿水,一乡一图,一村一景;乡乡优美,村村整洁;到处是花园庭院,田园村庄。真乃满城公园满城花,花时崇信画中人。
如今,崇信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景色秀美,风光绮丽,尽情演绎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美丽画卷。
本期小陇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啦,关注《小陇画报》,了解更多甘肃美景、人文历史、独特民俗,咱们下期再见。
本期小陇画报 摄影 闫和平 黄云 文字 屈杰文
关键词: 河西走廊